2023-5-12 15:58

快手等平台出现大量非实名手机卡销售视频

切莫违规买卖手机卡号,小心陷入“帮信罪”深坑

“20元出售非实名手机卡”“600元回收可以正常接打电话、短信手机卡”……在短视频平台上,诸如此类违规买卖手机卡的内容堂而皇之地被发布。

即使是在国家公安部“断卡”行动严厉打击的当下,这些信息仍然得以传播并引起大量关注,《IT时报》记者观察数个主流短视频平台后发现,在快手平台上,此类信息数量最多。

短视频平台“卖卡”骗局泛滥

在快手平台上,出售“非实名电话卡”的视频正被肆意传播。这些视频中常常出现手持大量手机卡的画面,并配文“不实名卡,全国通用”。记者注意到,关注这些信息的人并不在少数,一些视频的回复量达两三百条。

视频发布者通常在账号简介栏备注有QQ或者微信号,记者尝试添加了几个账号,其中一名卖家告诉记者,自己有非实名手机卡售卖,价格根据不同运营商每张180元~260元不等。上述卖家表示,该手机卡插卡即用,卡中有50元话费,打电话一分钟8分钱,流量105G,月租9元,一年后39元/月。

当记者询问为什么该电话卡不用实名,对方表示:“是已经实名好的。”卖家表示,交易通过支付宝或银行卡转账付款,付款后发货,一个小时内出单号。

随后,为了让记者放心,该卖家还“晒出”当场拍摄的手持电话卡的照片,确认自己有现卡。

另一名卖家表示,非实名电话卡售价为180元~200元,每张卡自带30元话费。还有的售卖者甚至直接将其销售的称为“黑卡”。

记者调查后发现,上述视频其实是以“销售非实名制手机卡”为名,引诱人们上钩的骗局。骗子的诈骗方式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所谓的售卡者与购卡者通过支付宝口令红包的方式交易,先收款再发货,其在收到款后立即销声匿迹;另一种骗局则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以“激活开卡”为诱饵,引诱购卡者在买卡后,再通过“预存100送50,预存200送100”等套路进行二次诈骗。

记者注意到,一些卖家的QQ空间中卖卡信息自去年起就开始持续发布,显然其“行骗”已久。

5月4日,记者在快手平台举报后,其中的几个账户已被封禁,但以“非实名手机卡”为关键词搜索仍能检索到大量卖卡短视频内容。

对此,电信运营商卡号管理相关负责人提醒消费者,手机卡实名制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是底线和红线,目前国内电信运营商的所有销售渠道都严格执行手机卡实名制的相关要求,“消费者不要相信网上任何所谓售卖‘非实名制手机卡’的信息,从而招致上当受骗。”

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翔律师认为,通过“谎称出售”实施诈骗的行为会构成诈骗罪。这种诈骗行为利用了受害人因为购买“黑卡”违法而不敢报警、害怕反被追究责任的心理,因此鲜有受害人向警方报案。同时由于该种诈骗标的额一般较低,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更加降低了当事人通过司法程序的意愿。

另一方面,贩卖“手机黑卡”本身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未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从事电信业务经营活动。售卖“伪实名”电话卡、手机卡的行为,属于违反国家规定的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的,或构成非法经营罪;其窃取或以其他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或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如果买家将手机卡用于违法犯罪活动,那么手机卡的出售者可能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其他罪名。”李翔说。

卖一张手机卡能赚600元

除了“卖卡”骗局,还有一些人在短视频平台以高价回收实名认证后的手机卡,对于这些手机卡唯一的要求就是——打电话、收发短信正常。

《IT时报》记者以出售手机卡为由添加了其中一名买家,对方询问了记者拥有手机卡的数量、归属地后,表示还需要“包二次实名认证”。

该买家解释,所谓“包二次实名认证”,即“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封卡,要手机卡主进行实名认证。有些可以在线上,线上实名不了就要去归属地营业厅协助办理。”

“快递早上到的,下午就可以结账;下午到的,第二天下午结账。600元一张。”该买家表示,交易不会先付定金,并称“我们这边就是这种交易模式”。随后该买家向记者提供了位于广东省惠州市的收件地址。

这位买家称,出售手机卡不会影响到个人信用,也不会有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但当记者尝试询问:“这么高价收卡有什么特殊用途吗?”买家则直接表示:“肯定的呀,要不然我收它干吗,做引流用的。”

何为“引流”?据警方介绍,“引流”团伙是电信网络诈骗开始的“前端服务”,是新型诈骗手段的一种,犯罪分子通过拨打电话、发送短信,谎称自己是某宝、某东的客服人员,以给被害人邮寄的快递是否收到,要求添加嫌疑人微信进行反馈给红包的诱导性信息,引导被害人添加犯罪分子的微信后,由网络诈骗集团对被害人实施诈骗。

小心陷入“帮信罪”深坑

出售自己的实名手机卡到底有多大风险?这种看似轻松的“赚钱”方式,很有可能陷入“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深坑。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非法买卖手机卡、银行卡在内的“两卡”将承担严重后果。除了影响个人征信、5年内暂停相关单位和个人银行账户非柜面业务、暂停网上支付类所有业务等以外,还将承担法律责任。

更重要的是,非法买卖个人电话卡、银行账户和企业对公账户,可能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甚至诈骗罪,给个人带来牢狱之灾。

2022年11月,广西一男子刘某就因出售手机卡获利30元被依法拘留。去年11月中旬,刘某在微信看到卖手机卡可以赚钱,便萌生了卖卡的想法,就用其父亲的身份证信息在广西上思某公司营业厅办理了一张手机卡出售给微信陌生网友,从中获利30元人民币。之后,刘某出售的手机卡被不法之徒用于诈骗活动,其行为已涉嫌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目前,违法人员刘某已被上思县公安机关依法处以行政拘留2日,案件还在进一步办理中。

事实上,电信网络诈骗持续高发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银行卡、电话卡被出租、出卖给嫌疑人用于电信网络诈骗,为此类犯罪提供了作案工具和转账桥梁,日渐紧缺的各类手机卡、银行卡和支付账号俨然成了不法分子眼中的“香饽饽”,他们穷尽一切手段疯狂“敛卡”,不但通过社交网络和“卡农”团伙线上线下大肆收贩,甚至将“魔爪”对准了被诈骗受害群体手里的卡。

自2020年10月起,公安部就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断卡”行动,目的在于通过严厉打击整治非法开办贩卖电话卡、银行卡违法犯罪,遏制典型网络诈骗高发态势。

警方提示,不论何种情况,在面对不法分子提出租借、收购手机卡、银行卡和支付账号等要求时,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不为所动,千万不要以身试法,尤其是受骗群体,法律不会因为你是受骗者而减轻惩罚。

李翔告诉《IT时报》记者,不管是购买非实名手机卡还是出售自己的手机卡,都将构成违法犯罪。出售自己的手机卡存在巨大风险。

一方面,手机卡买家可能利用手机卡关联的个人信息用于资金借贷、为他人提供担保等活动,当有关债务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征信记录。另一方面,手机卡买家可能将手机卡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当买家将手机卡用于违法犯罪活动时,手机卡的出售者可能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其他罪名。

短视频平台应承担内容监管义务

对于发布此类信息的短视频平台方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李翔表示,如果短视频平台知道或是应当知道该用户在平台上提供违规的电话卡售卖服务,但是没有采取必要措施,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平台方若是知道该网络用户在平台谎称出售非实名电话卡实施诈骗的,应当及时停止该网络用户的账号使用等其他必要措施,否则对于造成他人的财产损失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李翔补充,要打击此种诈骗行为需要当事人、平台和司法机关共同努力。当事人需要提高警惕,前往正规营业厅办理电话卡并进行身份认证,不要存在侥幸心理。短视频平台要加强内容监管,及时查封和关闭相关诈骗账号,并将有关信息报送司法机关。

作者:贾天荣   来源:IT时报

相关

手机短信运营商网络电信网
本评论 更新于:2024-4-20 2:53:48
在C114 APP中与业内人士畅聊通信行业热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