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汽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并计划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这一举动不仅标志着广汽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深度布局,也引发了业界对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无限遐想。与此同时,小鹏、奇瑞、小米、上汽等多家车企也纷纷通过投资或自研方式入场,发布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产品或规划。车企跨界角逐人形机器人,无疑为机器人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我们对这一产业的未来有了更多想象空间。
“+”字背后的新赛道发展逻辑
在产业融合的大趋势下,智能汽车与智能机器人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如今的智能汽车,无论是无人驾驶技术的日益成熟,还是座舱内智能互动的不断升级,都让我们看到了汽车向智能机器人转变的轨迹。这些汽车搭载着人工智能、视觉传感、大模型等前沿技术,越来越像陪伴人类出行的智能伙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这一战略导向揭示了未来产业的发展逻辑:多种技术和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是推动产业创新的关键。机器人产业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需要多领域的支撑和多元创新主体的合力。从智能汽车到智能机器人,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融合,机器人产业的跨界发展正成为新赛道上的重要趋势。
多方跨界角逐机器人产业
机器人产业的广阔前景吸引了众多跨界者的目光。不仅车企纷纷入场,其他行业的巨头也在积极布局。
运营商方面,中国电信不久前获得了名为“四足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的新专利,这标志着运营商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探索迈出了重要一步。
终端行业也不甘落后。美的集团目前正在扩大搭载AI大模型的机器人及家电产品的出货量,旨在通过智能化技术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用户体验。小米集团旗下的大模型机器人公司小雨智造也完成了亿元A轮融资,为其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些跨界者的加入,不仅为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推动了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多方跨界角逐机器人产业,形成了良性竞争和合作共赢的局面。
强化技术融合切实落地应用
跨界发展机器人产业,技术融合是核心。这包括人工智能、机器视觉、传感器技术、大模型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有机融合和创新应用。只有通过这些技术的深度融合,才能打造出真正具备智能化、自主化能力的机器人产品。
同时,拓展应用场景也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机器人不仅可以替代人工进行设备巡检、智能制造等重复性工作,还可以在教育、医疗、服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教育领域,机器人可以成为学生的智能辅导老师;在医疗领域,机器人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在服务领域,机器人可以提供智能化的客户服务等。
此外,人才培养、产业链合作、国际合作和政策支持也是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加强人才培养,为机器人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要加强产业链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要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要加强政策支持,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