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8-12 13:13

中国法院对一系列AI案件裁决 加速全球标准制定竞赛

中国法院一直在下达一系列与生成式人工智能(AI)有关的判决,以此来表明中国如何看待这项技术并打算率先制定标准。

今年4月,北京一家法院就个人的声音权作出了中国第一项裁决。一位配音演员起诉了几家公司,指控他们侵犯了人工智能复制语音的权利。法院认为,其中一些公司确实侵犯了原告的权利,并命令他们支付25万元人民币的赔偿金。

中国的《民法典》已经囊括了对个人声音的保护,但这是第一起用于人工智能的判决案例。

对人工智能生成声音的担忧远非中国独有。在美国,女演员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抱怨说,OpenAI的ChatGPT的语音功能听起来与她“惊人地相似”。该公司最终停止使用该语音。

在日本,未经许可生成配音演员和歌手数字版本的“AI封面”猖獗。政府已经开始制定规则,但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声音权利的辩论才刚刚开始。

与此同时,中国法院一直在开创其他的先例。

今年2月,广州一家法院裁定,一项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运营商侵犯了版权并违反了其注意义务,其服务允许用户创建类似于日本流行角色奥特曼的图像。

该判决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是全球首部全面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律。

在另一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工智能相关知识产权案件中,北京一家法院于2023年11月承认了人工智能创作图像本身的版权。

一名原告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一张名为“温柔的春风”的图片,该图片是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创建的。另一个人在未经原告许可的情况下发布这张图片。法院判决原告享有该图像的著作权,并判令被告支付赔偿金500元。

法官认为,该图像是通过原告具有创造力的提示生成的。

相反,去年,美国一家法院裁定,人工智能艺术作品不符合版权注册资格。这些相互矛盾的裁决凸显出,关于如何处理人工智能产生的图像和其他工作的全球辩论正在升温。

专门研究人工智能相关法律的日本律师中崎隆(Takashi Nakazaki)表示,在欧洲,“讨论的方向尚不清楚”。在日本,作品的可著作权是由说明书的内容等因素决定的。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000项关于人工智能的规则,但许多讨论仍处于起步阶段。精通中国法律的日本律师小野寺佳文(Yoshifumi Onodera)说,由于许多国家热衷于制定有利于自己的人工智能标准,中国法院的积极裁决和政府急于制定法律的努力“变得无法忽视”。

中国致力于赢得人工智能竞赛的决心毫无疑问。政府和私营公司正在共同努力研发这项技术。根据斯坦福大学4月发布的一项调查,2022年,中国公司和其他实体持有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的61.1%,远高于美国的20.9%。

中国不仅要研发这种技术,而且要将其用于实际应用。中国发布的“十四五”规划(2021年至2025年)要求将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社会“融合”。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监测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专家李志辉(Li Zhihui)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在各行各业中普及,从汽车零部件的检查到为补习班制定学习计划。

李志辉认为,这些法庭案件反映了这种日益增长的热情,他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会实施正在迅速推进,法律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作者:张杰   来源:爱集微

相关

运营商社交网络融合监测
本评论 更新于:2024-9-16 18:16:33
在C114 APP中与业内人士畅聊通信行业热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