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至18日,由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指导,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和紫金山实验室联合主办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在南京召开。本次大会以“创新预见6G未来”为主题,旨在以国际电信联盟6G愿景为牵引,探讨6G技术和业务的未来蓝图,在6G标准启动前推动凝聚全球共识。大会会聚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瑞典、日本、韩国、新加坡、阿联酋、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全球顶尖专家,吸引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人员线上线下参会,共同探讨6G前沿技术,凝聚6G全球共识。
图1. 《6G近场技术白皮书》发布现场
在本届大会上,未来移动通信论坛正式发布了全球首部聚焦近场技术的白皮书——《6G近场技术白皮书》(含中、英文双语版)。这部白皮书由中国科学院崔铁军院士、中国工程院张平院士、中国科学院尤肖虎院士和以色列人文与科学院Yonina Eldar院士担任顾问,白皮书的撰写工作由中兴通讯预研总工赵亚军、清华大学戴凌龙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张建华教授领衔担任主编,章节主编包括浙大黄崇文研究员、英国玛丽女王大学刘元玮副教授和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专家袁弋非博士。
图2. 《6G近场技术白皮书》部分贡献人员合影
图3. 中英文《6G近场技术白皮书》封面
自2023年8月起,共同来自全球20个国家(包括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瑞典、新加坡、韩国、以色列等)73个单位的206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该白皮书的撰写,历时9个月,共同完成了这部长达150多页的白皮书的撰写及修订工作。该白皮书不仅深入探讨了近场技术在未来6G网络中的典型应用场景,还提出了初步完备的近场技术框架,为积极推进6G近场技术这一新方向的研究和标准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现有的无线通信网络(1G 至5G)主要利用6GHz 以下的频谱,受波长限制,这些网络通常配备较小规模的天线阵列。由于低维天线阵列和较低频率的结合,无线近场通信范围通常受限于数米甚至数厘米,系统均是按远场假设来设计的。然而,为满足未来6G 网络的需求及技术本身的演进,将会采用更大的天线孔径和更高频段(如新中频、毫米波、太赫兹等),这使得近场范围显著扩展。新兴技术如智能超表面(RIS)、超大规模MIMO、可移动天线、无蜂窝网络(Cell-free)等技术的引入,使得近场场景在未来6G无线网络中更加普遍。
图4. 未来6G系统中近场场景将普遍存在
从空间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传统无线通信系统虽已充分利用远场空间资源,但对近场空间资源的进一步探索预计将为无线通信系统带来新的物理空间维度。近场技术因其在6G 网络中提升系统容量、提高感知定位精度、提高无线传能效率等方面的潜在价值而受到关注。
图5. 近场对于未来6G系统的潜在价值
《6G近场技术白皮书》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新兴的6G近场技术,期望对近场通信领域的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起到促进作用。白皮书首先讨论了近场技术的多种应用场景,然后从电磁理论的近场定义出发,深入分析了近场电磁效应的根源及其对现有通信系统的影响,并总结了近场效应对通信系统设计和性能的影响,特别是通信自由度和通信容量两大核心指标。接着,白皮书从信道测量和建模的角度介绍了近场信道的研究,并重点探讨了信道估计、波束形成、码本设计、波束训练和近场多址技术等近场传输技术。然后,白皮书分析了近场系统架构与网络部署和标准化影响。此外,白皮书还探讨了近场技术与其他领域技术的融合,如定位、无线传能、物理层安全等。最后,白皮书还展望了6G近场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学术界和产业界能以业界首部《6G近场技术白皮书》的发布为新的起点,携手并进,共同推动近场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促进其在未来6G网络中的标准化和落地应用,为未来通信领域的发展全球科技的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