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8-12 09:46

互联网商业法则:从社会效应流量效应用户效应到渗透效应

为了更好的参与互联网,继承发展互联网,我总喜欢总结它的各种规律,但总是不得要领,没有得出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概念或模式法则。原因是,互联网业态变化太快太频繁。网下一日,网上千年。向前看,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向后看十几年,或许还能发现一些规律。

一、社会效应

上个世纪末的互联网,关键词是“革命性”。互联网将改变什么什么不绝于耳。它完全是个新事物,每一个变化和发展,都受世人瞩目。当一个事物,能从社会层面呈现颠覆态势的时候,商业利益是无法估量的。就是说,抓住了这次革命(巨大的预期),商业回报将远远大于商业范畴内本身能够产生的利益。所以,很多人投资了互联网,和创业者一道,风风火火宣扬、布道。

这个时期的互联网代表无疑是雅虎。如果按照纳斯达克的盈利要求,能够上市的网络概念股大概寥寥无几,但即使在中国,也有三家雅虎的徒弟连续上市。这个时期,搜狐新浪网易的任务,除了烧钱鲜有作为,现在看来,罪也。但当时,只有这样,才能惊艳亮相,雷倒世人。

互联网之新,新到所有人都无法完全看懂,包括股市规则的制定者。互联网新到,它仅仅以巨大的社会效应就突破了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上市)。不像郁金香,仅仅是一个商品投资的热点,互联网还代表着一种新的思维,一个新的空间,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甚至一个新的时代。

二、流量效应

2002年开始,互联网世界开始有了一个初级的考察标准:流量。流量意味着眼球,意味着在众多网站中,谁值得一看,值得常看。

一开始,雅虎及其全球模仿者,是流量的大赢家。但随着ICP内容质量无法稳定提高的现实,网民为了能有一个自己甄选信息的平台,把流量逐渐贡献给了搜索引擎。Google的流量逐渐攀升,越过雅虎AOL和MSN.com,成为流量效应的代表。Google的做法是,先把整个互联网装进自己的口袋,然后再留一个窗口吐出来。

在这一时期,同行见面或者评价一个网站,就一句话,流量怎么样。对新闻门户来说,流量就是点击率;对网游和即时通讯来说,流量就是同时在线人数(多数玩家匿名或化名)。甚至电子商务网站,也是流量大户。亚马逊、eBay一直排名全球网站流量前十。

流量不是口水,也不是虚头八脑的东西。当一家网站的日PV达到1亿的时候,意味着广告的曝光率前所未有的提升。流量的概念简单明了,虽然没有电影院和飞机的上座率准确,但比收视率和纸媒体的发行量准确多了(发行量不等于读者数),这就形成了2002年之后三四年内,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流量标准效应。

流量效应的非典型案例就是,hao123的被收购。Google的中国学生百度(流量已达中国第一)收购了另一个只做流量的网址站。hao123只把主要的网站和常用的功能装在了口袋,然后直接张着口袋,两头洞开,让大家直接穿越来取信息。虽然来人的信息渠道选择面不多,但人数庞大,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流量效应。

流量效应的临界点是日均PV1个亿。互联网毕竟是新事物,它的发展就体现“从浅到深”“从简单到丰富”“从少数到多数”。

三、用户效应

随着发展进步,互联网的安全性和信誉度大大提高。互联网长期存在永久存在的价值得到验证,也是不可逆转的现实。于是网民为主的Web2.0式的革命改造了互联网的内部结构。网民从游客到用户,从化名到实名,从屏幕后面到屏幕前面——如同女主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站在了前台,导引着属于自己部落的互联网。

用户效应的产生,从从业者来说,有两个实用背景,一个是信息生产成本的下降,一个是网站产品推广成本的下降。这一时期的互联网节衣缩食,自力更生而又创意不断——对内成本控制和对外的网民个性需求碰撞,形成了用户效益。

有多少用户,就有多少人口,有多少人口就如同多大规模的城市。用户效应的代表Facebook已经突破3亿用户,相当于整个美国的人口都在这个网站居住。一个网站的人口等同一个国家的人口,而且这个网站的人口以精英为主,和美国人的素质、平均消费水平高度重合,那么,是否意味着,这个网站的盈利规模相当于美国的GDP呢?

QQ也是用户效应的中国代表。它有各种服务。这么说吧,现实中的中国人有多少种需求,它就多少种盈利模式。但QQ在文化理念上,和用户效应最大的差异是,它带着社会效应和流量效应时代的自由性和二元身份特征。QQ的用户习惯和产品体验,不说实名率是否增长,人口呈现的(心态)真实性,还是没有体现出来。这也许就是QQ在用户端,依然以游戏为主要盈利模式的原因。

用户效应的临界点,是日活跃人口突破1亿,即掌握互联网商业的王者法则。并不是任何网站都需要1亿的用户量。当你先造一个北京,你的用户效应在业界看来,达到2000万即可。完成任务后,你可以再继续造一个农场,达到3000万。总之是,打造能够聚拢人口的地带。因为,用户开始主导互联网。

四、渗透效应

虽然说,Facebook的产值有可能和美国持平,但那是用户效应时期的理论看法。从Facebook到某个网站群、吧,人们更多进行的还是信息的交流交换和日常沟通、简单娱乐。Facebook作为平台,有很多应用服务,但独立的应用网站也很多,做的也很棒。也就是说,Facebook如果说哪一种应用能爆发出来,很长时间排名第一。一定是与渗透现实有关的应用。

比如说,开心网或者单单偷菜应用,渗透了中国白领白班娱乐方式。中国人每天都有很多现实中的需求,比如商务、娱乐、购物消费、感情联络、学习、美容健身、生命安全等等。每个人每天的需求,各项比较,此起彼伏。如果准确服务,就突破了现阶段互联网的临界点。

拿一个人一周来说,商务、娱乐、购物消费、感情联络、学习、美容健身健康、生命安全,7项需求,花费时间各一天。哪种服务渗透率高,或者,居民通过网络满足了该需求的51%以上,就能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

商务——基本还是空白。单纯的B2C网购和B2B网上贸易不能代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所有行业整个流程的商务电子化、网络化。

娱乐——多数中国人,会在1天内,用网络娱乐超过在现实中娱乐吗?

购物消费——多数中国人,一周的购物指出总额,会有一半以上通过互联网进行吗?

感情联络——多数中国人,一周内,通过网络方式和亲朋联络感情,会超过电话和见面方式吗?

学习——多数中国人,会在五年之内,达到比尔-盖茨说的,多数大学课程通过互联网完成吗?

美容健身健康——有多少人,会使用网络的方式健身超过健身房?物联网5年内是否能发展到这一步?

生命安全——通过互联网舆论,多少中国人一周之内的安全感,会得到改善?具体就是,比现实中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更强。这一点,Twitter的中国学生正在实现。

再画个竖轴,对应现在主流的互联网服务来看:

搜索,Google和百度等,查询信息和资料,无论从针对一个人的占用时间来说,还是针对所有人的查询需求来说,都已经超过了档案室和图书馆的作用。唯一不能战胜的是在图书馆,消磨时间的那种文人的体验,当然那也无关商业,虽然那体验不如咖啡馆。

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现实服务渗透率还不够高。据说淘宝所有商品加在一起的年交易额,还不够现实中服装一项的年交易额的1/10。B2B的数据只有阿里巴巴敦煌网金银岛中国制造网们自己知道,它本来就是各企业的商业机密。

网络游戏,如果不在成年人市场有所突破(仅仅偷菜还不够),算上3D等新形式新内容,是否能够超过KTV、高尔夫、二人转、德云社、旅游景点的消费总量。

以美团(meituan.com)、团拍网(tuanpai.com)为代表的团购网站,是否能够包揽网民一周所有购物的一半活动?

开心网和人人网,还有QQ视频聊天,和手机3G比,谁更能主导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络?

学习方面,亚马逊自称,其电子书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纸书的销量。在这一层面,它依然是赢家。那么,更多教育网站何时突破职业培训这一项?问答网站,中国版的Quora何时出来,成为全民日常手册?

时尚网站何时能够打败时尚杂志?医疗网站何时能够真正网上挂号,专家网上坐诊、远程医疗?

新浪等三大门户微博,能扳倒多少“如果是老百姓就可以随便打”的官员,能提前预告多少自然灾害?......

不是取代,谁超过51%,谁就达到了渗透效应的临界点,谁就是互联网的商业利益的又一个大赢家。

 

来源:站长网

相关

互联网雅虎网络搜索引擎Google
本评论 更新于:2024-10-2 8:24:32
在C114 APP中与业内人士畅聊通信行业热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