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12月5日消息(赵婷婷)11月29日,“2024中国信息通信大会暨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同期举办的天线与射频分论坛“2024天线射频学术与应用专题报告会”在成都成功召开。
本次报告会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安徽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10所知名高校联合承办,中国通信学会天线与射频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天线系统产业联盟协办。旨在促进学术交流,明确行业需求,推动成果转化。国内天线与射频相关的知名高校、通信运营商、生产制造企业,研究机构等单位的学术巨匠及业界精英、领军人才齐聚一堂,深入交流2024天线与射频行业的学术成果和2025行业应用需求及技术演进趋势,共同探讨成果转化与行业高效应用,缩短产学研用距离,激发合力效应。
中国通信学会秘书长张延川为本次会议发表致辞。他表示,我国移动天线产业迈向新的阶段,产品位居全球领先地位,并引领全球绿色天线发展方向。2021年至2023年末,中国基站天线产业累计向全球供货超过1000万,其中国内天线供货超过一半,占全球供应链比例超过70%。面向未来,要积极推进天线射频领域学术科技与产业创新,加强高层次的学术与产业交流,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结合,推动技术标准的研制。
中国移动通信设计院网研中心副主任高峰在致辞中指出,从运营商角度看,产业融合是发展重要方向,需关注绿色天线以及智能化、有源化等与系统结合的发展趋势。低空经济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极简网络推动天线基站向更薄且频段更宽、系统更复杂方向发展。天线厂家不应仅关注指标,还要重视与网络融合,场景化应用。
面向6G时代:开启无线与射频研究新范式
无线信道是收发两端信息传输媒介,无线信道的特性决定了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限,信道理论是无线通信的基础理论。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艾渤指出了信道建模的新需求、新场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他总结了信道范式的三个变化:一是天线与信道解耦合研究的情况,二是验证信道不再是理论模型与实测数据对比,而是从收发机性能、网络预测出发,三是基于 AI 研究信道可解释性。
信道建模是每代系统设计、研发和评估的基础和前提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副研究员唐盼指出了 6G 信道研究的趋势和愿景,并展示了基于通感一体化和新频谱(6-24 GHz)研究成果为6G 信道标准化做出的贡献。相比5G信道模型,6G信道模型需要在频率、带宽、场景、支撑技术等方面持续扩展。目前北京邮电大学团队已经推出面向6G的信道模型仿真平台,支撑6G关键技术仿真评估,并向公众开放使用,支撑全球高校、企业开展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和标准推动。
在6G的研究中,智能超表面技术引起业界广泛关注,被认为是6G潜在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产业链发力的重点。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副院长唐杰详细介绍了智能反射面的优化策略、端到端传输模型构建和系统优化,展示了智能反射面在广泛场景下的应用效果。他提出,RIS的关键硬件特性在理论分析中不可忽视;RIS辅助通信系统的建模应符合高普适性、系统性、简便性的要求;并且要选择合适的思路和角度构建RIS辅助的端到端通信模型是重中之重。
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孙庆安博士发表题为“基于孔径型超表面的多路复用 高纯度光学涡旋生成技术”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孔径型超表面在高纯度光学涡旋生成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其在光信息传输、拓扑光子学和手性量子光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马慧锋介绍了可编程信息超表面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展示了秘钥分派方案和多通道高安全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及演示效果。他指出,基于超材料的保密无线通信系统集成度高,可实现加密信息+秘钥同时收发、多通道;基于超材料的保密无线通信系统灵活性高,通道指向可重构、极化调制方案可重构;基于超材料的保密无线通信系统保密性强,物理加密+算法加密、独立通信独立秘钥、伪装信息。
5G-A与数字低空共振:驱动天线产业持续创新
天线作为无线通信系统的核心前端器件,性能直接影响了无线通信的质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贾永涛指出,为解决未来无线通信中远距通信及海量用户的场景,开展低成本、小型化、高集成度的高增益天线研究具备重要意义。平面空馈阵列天线结合了空间馈电天线和阵列天线的优点,是一种高增益天线。接下来,他介绍了其团队面向无线通信系统的三种小型化低成本平面空馈阵列天线,包括双频双圆极化折叠传输阵天线、低剖面二维波束扫描折叠传输阵/反射阵天线、2-bit高集成度电控反射阵天线。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研究员曹景阳分享了“基站天线演进方向与新技术”。他表示,面向绿色天线的规模化应用,需要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产业成熟度,优化产品性能并平衡成本;推进标准制定工作,完善实验室测试方法以支撑产品的快速准确评价;在现网应用中通过优化各频段的信源功率配置实现节能降耗。他还介绍了近期天线新技术,智能追焦天线、透射超表面天线罩,以及信号增透/屏蔽膜。
随着5G网络的不断成熟完善和5G应用的不断深化,各行各业对5G的需求日益增长,运营商需要通过5G技术的不断增强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发展需求。
中国联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张涛从网络应用角度分享了中国联通在5G-A方面的推进工作。他表示,中国联通围绕5G-A六大应用场景,采用“六位一体”推进思路,包括沉浸实时业务体验、上行千兆/下行万兆网络能力、超高可靠低时延、通感一体、星地融合,积极开展技术研究与产业推进,携手合作伙伴形成了全方位的业务应用示范,推动5G-A技术从标准走向商用。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正在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下,迎来腾飞之势。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电磁空间的需求,这也对行业带来机遇与挑战。
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赵鲁豫指出,要抓住三大机会:一是构建低空智能信息网,基于城市信息模型的低空环境建模、感知、与监测(电磁感知);二是构建低空航路航线网,面向低空飞行的通信感知一体化设计技术及前端开发,支持低空互联5G基站及卫星互联网(通感一体化);三是提高低空检验检测水平,适用于多频段的、高效准确的电磁特性标准化检测技术(电磁特性测试)。
随着会议各项议程的圆满结束,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此次专题报告会不仅加深了对天线射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理解,也拓宽了技术应用视野,增强了产学研用合作的信心。面向当前5G-A、低空经济,以及后续6G时代及更加复杂多变的通信需求,各方将携手并进,持续探索技术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共同推动天线射频行业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