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3 09:32

实现从“零”到“强”,合肥集成电路产业的五年“芯”路

2013年,合肥全市集成电路相关企业13家,集成电路产业规模28亿元。然而,到了2017年,合肥IC产业规模达到235.6亿元;2018年,IC企业增加到150多家。

是什么力量让这个IC家底薄弱的城市陡然加速,并全力向“IC之都”冲刺?

我们对合肥的产业格局进行了梳理,以下是几个关键的外部因素。

在经济方面,合肥GDP增速等主要指标跃至省会城市第一,给IC产业打下了良好的资本基础;

在地理位置方面,合肥海陆空运输路线齐备,辐射境内外60个大中型城市,这些地区提供了中国40%的消费市场;

在科教人才方面,合肥坐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60多所高校,目前合肥共有微电子相关专业学生2万5千人、院士工作站47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8家;

在产业集群方面,合肥已有人工智能、汽车、光伏新能源等对芯片高需求的产业集群,足够驱动集成电路产业的集群化。

经济体量、科教、地理等因素为合肥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寻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条件。

当然,外部因素还要与内部因素结合才会事倍功半。

在集微网记者看来,内因就是产业规划、政策支持、龙头带动。

2013年10月,合肥市政府出台《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首次提出“合肥芯”的中国“硅谷”之梦,集成电路开局之棋才落下,该规划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和目标。

2015年安徽省政府确定第一批14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赫然在列;2017年,合肥印发“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2018年,合肥印发《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意见》以及《加快推进软件和集成电路发展若干意见》。

现在,合肥已被工信部列为全国9大集成电路发展聚集基地之一,被发改委列为14个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城市之一,同时坐拥150多家IC公司,涵盖设计、制造、封测、设备和材料全产业链。

合肥市集成电路设计分析验证公共服务平台也已投入使用。中科院微电子所、中科大、合肥市政府等正在合作共建合肥微电子研究院,加快筹建国家“芯火”双创基地。

经过五年发展,合肥如今已形成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和新站高新区等多个产业集聚区。

合肥经开区分南北两个园区,是安徽省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及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2017年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约77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家。

长鑫存储就位于经开南区。

合肥高新区是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落户地,目前集聚设计企业100多家。

新站区聚焦“芯屏器合”, 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打造产业新城。

基于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合肥IC产业的发展目标也十分明确。

在产业链方面持续扩张,做到合肥芯、合肥产、合肥用;全力发展存储芯片、驱动芯片与特色芯片;力争到2020年,做到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制造业位居全国前列,设计业位居全国前五,全力打造中国的“IC”之都。

作者:小如   来源:集微网

相关

微电子转型硅谷工信部
本评论 更新于:2024-4-20 20:53:14
在C114 APP中与业内人士畅聊通信行业热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