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1 18:06

中移雄研咨询洞察:从齐美尔出发,思考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能化

在《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一书中,齐美尔深刻地分析了金钱作为一种一般等价物的普及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金钱所展现出的特征:渗透到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差异化,这恰巧也是现代社会中的数据的特征。金钱的广泛流行在方便着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夷平的隐患。就像现代社会中的金钱一样,智能化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也存在着隐患。将智能化这一纯粹的技术手段当成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无规划、盲目地追求智能化,并未达到便民利民、资源高效利用的问题,反而带来了信息孤岛等问题。本文将从齐美尔的理论出发,分析智慧城市建设中智能化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思考智能化该如何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智能化与金钱的共性

1. 无差异性

“正是因为这种非人格性和无色彩性,这种无特性,货币才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货币以此使得在所有其他方面都强调彼此的分歧和保留的个人与团体的行动能够协调起来。”——齐美尔《现代文化中的金钱》

在齐美尔看来,货币能够被广泛使用的基础正是它的非人格性和无色彩性,或者说是无差异性。货币只是一种等价物,圣人手里的一元钱与歹徒手里的一元钱并无区别。当货币流通到我们手中时,它的上家是谁,这问题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

与货币相比,数据更具有这种无差异性。在交通系统的传感器眼中,路上经过的一辆辆车,一个个行人,只是无差距的数据。智慧交通系统正是将这一个个无差异的数据汇总起来,实现交通管制。在智慧医疗系统,无论是谁都能够通过在网上预约平台输入数据完成预约……将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利用智慧政务、智慧医疗等平台实现“让数据代替人跑”等一系列举措,其基础也是数据的无差异性。正是因为数据能够如实而又无差异地反映客观情况,数据孪生城市才能够反映出城市物理维度的属性,建设智慧城市才得以成为缓解大城市病、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的手段。

2.去人格化

“我们今天对供货商的依赖虽然要大得多,但是可以经常和随意地更换具体的供货商:我们对每一位确定的人的依赖却小得多。”——齐美尔《现代文化中的金钱》

诚然,货币的流行让世界的联系变得紧密,人们可以买到几千里外的其他人生产的商品,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变得疏远了。我们变得不再需要关心商品背后的人,而只关心它的价格。

金钱的无差异性使得它能够被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但也正是被广泛运用的金钱,它疏远了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关系。在货币出现之前,交易的形式为以物易物,交换的双方需要首先进行交流,达成一致之后才能实现交易。在出现贝壳等原始货币之后,人们可以实现“商品——货币——商品”的交易,精细化分工也由此成为可能。织布的人将织成的布卖出去,换得金钱,再用金钱购入面包,而她与种田的农民、磨坊工人、面包师之间却不需要交流。到了现在,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工资,去商场购物,面对分门别类的商品,他们根本无需关心这些商品背后的生产者。

智能化也是如此,它用数据的流动代替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以城市管理中的“丢井盖”事件为例,在以前,这类公共财产的看护需要人力巡逻,不仅耗费大量人力,效率也不高。市民若是恰巧发现偷井盖行为,还需要考虑暴露自身的安全风险以及被偷窃者寻仇的隐患。但在智慧城管系统下,城市监控传感器将记录盗窃活动全过程,并从不同角度尽可能收集盗窃者外貌特征信息,再利用云计算技术在信息传输的在信息传输的同时多线程极多次地进行数据的编码与解码,最终得出尽可能准确的信总,并以此信息向附近的PTU发出行动指令,做出最快实际响应的同时,也为其提供最优执行路线,最终阻止盗窃行为。市民如果恰巧发现,也只需在安全隐蔽的区域,甚至是在家中利用智能政务安全平台提供嫌犯信息。

通过去人格化,在实现信息联结的同时,数据背后的人与人变得疏远了。这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也降低了某些风险,但另一方面,这种抹杀个性的平均化却和金钱的广泛使用一样存在着隐患:夷平。

智能化的隐患:夷平

1. 夷平的金钱

金钱的流行让事物的特性被抹杀,由于它们都能够用金钱交换得到,事物本身就被贬值了,丧失了其更高的意义。金钱是“低俗”的,因为它是一切的等价物,任何东西的等价物。只有个别的才是高贵的。但现在,人们能用“低俗”的等价物换来一切东西。

这种抹杀一切个性的平均化被齐美尔称之为夷平。正是由于事物特有的价值受到了损害,人们发现自己现在拥有了一种手段,他们能够用这种手段换取各种各样的东西。对他们来说,“什么东西有价值”的问题越来越被“值多少钱”的问题所取代,他们渐渐地变得麻木,缺乏对事物别具一格的魅力的感知,而只关心用多少钱能够买到这些东西。也因此,人们对自己所喜爱的事物的追求也逐渐变成对金钱的追求。

目标为手段所遮蔽,就产生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结果:金钱变成了这种不受条件限制的目标,从原则上将人们任何时候都能追求这个目标。它给现代生活撞上了一个无法停转的轮子,使生活这架机器成为一部“永动机”,由此产生了现代生活常见的骚动不安和狂热不休。

2.夷平的数据

就像金钱对个人的吸引力一样,智能化对智慧城市建设也有致命的吸引力。

金钱对于个人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买到几乎所有东西。人们对金钱的追求也正来源于对其他事物的追求。只是渐渐地,人们开始逐渐遗忘事物的独特魅力,而变得只在乎它们值多少钱。大多数的现代人在他们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必须把赚钱当作首要追求的目标,由此他们认为生活中的所有幸福和所有最终的满足,都与拥有一定数量的金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内心中,货币从一种纯粹的手段和前提条件成长为最终的目的。

而智能化之于智慧城市建设也是如此。智能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种手段,一种前提条件,智能化的最终目的应该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可正是因为智能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不管是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一切的智慧城市建设都离不开智能化,将物理信息转化为数据,这一用来达到最终目的的手段,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来说也变得极具诱惑力。

只要将物理信息转化为数据,就能够为后续的智慧城市建设建下坚实的基础。于是数据也被夷平了。无论是医疗行业还是教育行业,无论是产业经济还是电子政务,只要是智能化,就是好的,就是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做的。智能化也成为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永动机”。

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其成果却不佳。许多城市虽然出台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但其中大多数都是仅仅用信息技术“武装”现有城区,搭建一套“城市监测平台”了事。如2012年北京市智慧社区指导标准对智慧城市就定义为: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进行整合共享,实现对居民生活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这一标准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数字化、智能化这样的手段上,但对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这一最终目的的关注度却不够。

“应用程序满屏,远程抄水表却还没实现”“查个信息,还要强行绑定手机号、银行卡”“部门之间条块分割,无法真正形成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反而造成‘信息孤岛’”。智能化这一纯粹的手段并不能担当智慧城市建设的大任。

建议与思考

1. 从顶层出发,整体布局

智慧城市并不是简单地智能化,建设智慧城市,需要结合城市的智慧城市运营自身特点,从多层面、多维视角出发,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智慧城市运营模式。仅仅通过在城市中整合信息技术,只能称之为数字城市或智能城市,很难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应将先进的城市管理经营理念和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建设、经营、发展的各个方面,对城市资源进行系统地优化配置,实现城市功能的自我完善和协调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应注重策略,“一哄而上”盲目建设切不可行,智慧城市的建设策略应当紧密贴合城市的发展需求,方能使城市建设取得较好效果。德国学者Norbert Streitz早在1999年就在其研究中提及,i-LAND(当时还没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Streitz使用了i-LAND的概念指代数字孪生空间)建设内容应该针对不同城市、不同居民的不同需求,因此各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必然不同。浙大国脉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姜德峰提出,智慧城市建设不应设立模板,而应该结合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特征,抓住城市的核心问题,设计适合自身特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国信息协会会长卢时彻提出,建设智慧城府应明确智慧政府是“做什么的”,并按照智慧化服务的要求开展顶层设计,从加强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角度展开。中国移动也在2019年的世界电信与信息通信日发表517宣言,提出要顺应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发挥公司“5G+”等方面优势,全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运营商,推进城市智能化向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帮助城市治理更加科学高效、人们生活更加智能便捷,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 对接底层,关注需求

除了需要考虑智慧城市建设“该做什么”,也需要从智慧城市的真正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思考“该怎么做”。

以自助终端为例,目前的终端功能过于简单,以信息查询为主,只具备查看办事指南、网上申请、预审、预约等功能,使用率低,且不同业务对应不同终端,在最终用户界面存在多套终端多头操作,使用不便。这不仅没有达到便民利民的目的,也增加了建造成本,给日后的维修和护理也带来了麻烦。

再以智慧政务为例,各类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集成度低,需要多次录入,政务中心未设置综合窗口统一收件、统一出证,市民需要找不同部门的窗口办事,受审未能分离,窗口无法统一。

因此,在进行智慧城市的时候,需要把一些注意力放到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上,从实际需求出发,才能更好地利用智能化这一手段实现便民利民的目的。居民的需求从来都不是先进的技术手段,而是智能化带来的便捷的生活。

3.智能化与智慧城市

就像金钱本身作为一种手段并无对错之分一样,智能化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也没有过错。只是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应该错把手段当成目的,更不应让智能化这一技术承担原本不属于它的责任:统筹与规划。

智能化作为一项技术手段,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毋庸置疑。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智能化需要继续深入。但具体在哪些方面需要进行智能化建设,这个问题是值得仔细思考的。只有让技术与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地利用好技术手段。

齐美尔说,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或许这里换成智能化也是如此。

作者:周品   来源:移动labs

相关

传感器中利监测整合网络
本评论 更新于:2024-4-16 23:04:16
在C114 APP中与业内人士畅聊通信行业热点话题!